南阳文化:武侯祠里的历史遗迹

搜狐焦点华北站 2017-03-02 17:34:1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南阳文化:武侯祠里的历史遗迹 南阳新风 2017-03-02 11:19 智圣诸葛亮 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位于南阳市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岳飞“出师表” 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

南阳文化:武侯祠里的历史遗迹

南阳新风 2017-03-02 11:19

智圣诸葛亮

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位于南阳市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岳飞“出师表”

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卧龙岗一景。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草庐

草庐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三顾之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这样写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汗便为霖!”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黎民追思”,蜀国故将黄权遂率族人在诸葛亮曾经生活了十年的卧龙岗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从此,南阳卧龙岗就有了最早的纪念性建筑“诸葛庵”。

唐代时,诸葛草庐已是闻名天下,诗仙李白,面对草庐,曾由衷的赞叹:“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刘禹锡的《陋室铭》又从更加的境界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当时的草庐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元、明、清三代,三顾茅庐的故事又通过文学、戏曲等各种形式广为流传,吸引了无数的朝野名流、文人墨客。

古柏亭

古柏亭位于诸葛亮庐的东侧,周围古柏林立,清代诗人杨铸有诗赞叹:“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根据史料记载,古柏亭处原有柏树一棵,高接云天,龙态虬枝,是诸葛亮当年在卧龙岗居住时亲手种植。后来,人们就在这个地方建亭纪念他。柏树四季长青,岁寒而不凋。由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它却依然苍翠,阅尽人间春色,历来为不少文人墨客所讴歌,诗仙李白有诗赞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诗圣杜甫也在《古柏行》中表达了赞美之情:“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双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宁远楼

宁远楼又名清风楼,位于武侯祠祠院最后部,传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藏书、弹琴、凭栏远眺的地方,后人筑楼以示纪念。整座建筑巍峨庄严,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弘治年间,扩充武侯祠,在祠之最后增建宁远楼,据推断,应为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建。宁远,取“宁静以致远”之意。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远,意为清净寡欲,高瞻远瞩。

野云庵

野云庵是纪念诸葛亮当年会友的地方,诸葛亮与他的好友们常相聚在一起,探讨时政,评研学问。我们所看到一组彩色泥塑,生动地再现了诸葛亮与他的好友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还有老师黄承彦在一起会晤讨论的场景。据《三国志》记载,他们经常讨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谁的成就会较大呢?诸葛亮常常指着他的朋友们说:“你们官至刺史(也就是州、府一级的官员)”。当好友问他官至何位时,诸葛亮常常“笑而不答”。事实上,诸葛亮早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乐毅。所以《三国志》记载他“好为梁父,自比管乐”。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卧龙岗上并非是只做一介农夫,他积蓄力量,待时而起,择主而仕,一旦时机成熟,他必然由“卧龙”成“飞龙”。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仕”。在野云庵砖雕门楼上悬挂的楹联“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大意是:诸葛亮受刘备三顾,如云飞空,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他的功德明昭日月,千古为人传颂。

卧龙书院

卧龙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缩影,始建于元至大年间(1309年)历时三年落成,是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元代祭祀先贤是书院活动的主要内容,卧龙书院当时是祭祀诸葛亮的。由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的遗训,因此卧龙书院的讲堂取名“静成之堂”、“明志之斋”、“广才之斋”。纵然是天才,也还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得学问。卧龙书院一直是元、明、清南阳较高学府之一,并为我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虽然它已失去了昔日的作用,但它仍是卧龙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它对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